无障碍 长者助手 网站支持IPv6
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系统动态

南京市秦淮区:引进共享停车场,缓解市民停车难

时间:2023-04-10 来源: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
【 字体: 分享到:

  随着当今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,城市停车泊位缺口越来越大,特别是中心城区公共停车位严重短缺,不能满足公众停车需求,停车矛盾日趋显现。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,增加停车设施供给,是解决“一位难求”的必然途径。近年来,秦淮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同区建设局等单位紧密配合,积极引进社会资金,采用PPP项目模式,在秦虹路1号集中办公区地下建设公共智能停车场及相关配套设施,建筑总面积约8600㎡,满载车位数量200余个,采用目前较先进的全自动平面移动机技术,平均每1-2分钟就可完成车辆存取,极大地方便了周边老旧小区居民和机关办事人员,缓解了停车难题。

  一、充分开展学习调研,加强多方协调联动

  地下智能停车场在机关属于“新鲜事物”,秦淮区局聚焦停车场建设、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认真研究相关制度规范,加强与各单位沟通协作,坚持做到“不当外行人,不干外行事”。一是开展学习调研。集中学习《进一步加强南京市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、《南京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》等文件,提前弄清政策界限,掌握最新要求和举措。组织干部职工到周边大型立体车库考察学习,熟悉停车场日常管理、设备运维和消防安全等情况。二是强化协调推进。管理局提前介入,主动参与停车场方案规划与研究,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步骤。落实专人负责、精准对接,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,及时了解施工进展,根据项目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配合任务清单,确保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。三是坚持保障为先。始终坚持以保障为目标、以服务为核心,重视工地周边环境整洁,严控扬尘与噪声污染,加强重要会议活动期间的停复工管理。立足机关事务工作实际,同运营单位积极协商,争取部分车位用于保障机关举行大型会议活动的停车需求,进一步提升了办公区整体停车环境。

  二、压紧压实属地责任,牢牢守住安全底线

  地下智能停车场技术复杂,建设周期长达2年,秦淮区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责任,强化日常监督巡查和突发情况处置,确保施工期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。一是注重前期配合。完成施工范围内所有设施设备的清场与迁移,对原有的旗杆、照明、消防、标线等路面设施均拍照登记,方便后期还原。配合施工单位接取临时水电,在确保安全规范的基础上,加装水表电表并做好费用计量。二是履行监督职能。安排专业消防维保人员现场督导,对受施工影响的消防管网、设备等进行测试评估,确保正常使用。落实定人定岗值班制度,每天按时巡查工地安全、周边环境以及疫情期间工人防疫等情况,发现问题隐患及时上报解决。三是加强应急处置。秦虹路1号办公楼建于90年代末,部分地下管线的图纸资料缺失,管理局提前做好应急准备,摸清办公区每个主要开关阀门的位置及作用。在发生施工挖断水管的突发情况后,立即启动预案,第一时间关闭相应阀门并联系抢修,协调临时供餐,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。

  三、切实提升管理水平,优化机关停车环境

  地下共享停车场建设是机关为群众办实事、解决停车难、优化自身办公环境的有效实践,车库建成后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、为周边居民及机关人员提供安全舒心的停车环境,是今后工作的重点。一是做好善后恢复。周密而细致的处理施工遗留的各种问题,根据施工前的照片、台账,对大院路面、绿化、水电、消防等设施进行全面恢复,更换维修受损设备。完善道路划分,规范设置道闸和安全标线、标识,在保障通行效率的同时,确保机动车、电动车、行人各行其道,避免混行。二是优化流程管理。借鉴成熟停车场管理经验,结合机关工作实际,制定科学完善的停车、取车路线流程,避免排队拥堵现象。坚持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”,增设车库管理员、安全引导员岗位,组织开展操作规程、礼貌规范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,明确岗位职责,确保持证上岗。三是提升安防措施。开辟外来停车人员专用通道,形成闭环管理。机关办公区域增设二道车闸和门禁,适当调高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等级,对进入办公大厅、电梯厅的外来陌生人做到及时识别,有效防范各类安全风险。